近年來,隨時原油價格大跌,國際LNG供應端爆發式增長,LNG供需平衡被打破,逐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貿易形勢開始由長期合約向中短約和現貨市場轉變。LNG運輸也由傳統的點對點,向資源靈活調配過渡。近兩年,由于部分LNG進口國需求放緩,LNG運輸船到達目的地后再轉售也時有發生,LNG行業玩家對LNG運輸市場動態關注也日益劇增。 國際天然氣市場貿易呈現很強區域性。亞太地區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區, 該地區天然氣貿易以LNG為主。據BP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LNG貿易總量為3383億立方米,其中亞太市場進口量為2386億立方米,占全球總貿易量約70.5%。亞太市場主要LNG進口國家為日本、韓國、臺灣、中國、印度、印尼、泰國等。億海藍通過船舶歷史軌跡了解,供應亞太地區LNG運輸船都需經過南海和東南亞海區,到達亞太各國的航程約在1周左右。 據elanedata數據顯示,2017年5月2日,南海和東南亞海區航行著滿載LNG運輸船共40艘,總容積約為612萬立方米,根據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顯示,其中25艘LNG運輸船船目的地明確為亞太地區,主要目的地為中日韓三國,目的地為日本的LNG船舶最多共9艘,韓國為7艘,中國5艘。此外有6艘LNG運輸船開往阿聯酋、荷蘭等地,其余9艘LNG運輸船尚未追蹤到目的地。 蘭亭能源是新加坡其中一家獲準進行液化天然氣添加的供應商,另一家是吉寶岸外與海事(Keppel Offshore & Marine)和殼牌(Shell)組成的合資公司FueLNG。 據了解,昨天現場注滿的液化天然氣將出售給中國的中化集團(Sinochem)。 根據現場解說員透露,每一輛儲槽車運送約17立方米液化天然氣,每次添加一艘20英尺的船只需時兩個至三個小時。 蘭亭能源集團執行總裁佘文民指出,船運是全球最大的運輸污染源,一艘大型船只可排放的污染相等于5000萬輛汽車。 傳統的船舶燃料比汽車的硫含量高出2000倍,相比之下,液化天然氣是更潔凈的能源。 國際海事組織去年10月通過決議,自2020年起,船舶燃料的硫排放要從3.5%減少至0.5%。這項決議對船用燃料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全球已經有100艘液化天然氣或準備以液化天然氣為燃料的船只,另有70艘預備加入。 5月2日在現場視察的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兼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說,新加坡的目標是在2020年成為供應和使用液化天然氣的重要據點。 例如,海事及港務管理局推行一項200萬元的共同出資項目,鼓勵港口運輸船(harbour craft)使用液化天然氣。